拖拉机驾驶室里空无一人,方向盘自行转动后,便在农田上留下一条笔直的旋耕轨迹;返青的冬小麦田里无人劳作,遥控器轻轻拨动,便有无人机腾空而起,每小时完成280亩植保作业。4月13日,在位于北京昌平区崔村镇,无级变速拖拉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无人机汇聚田间,这是昌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举办的“田间日”活动。新京报记者在现场获悉,田间日展示的一部分农机作业形式或许并非京郊田间作业的常态,但已是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够看到的未来。
4月13日,昌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举办的“田间日”活动。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相关资料图)
技术更新 农机作业进一步解放劳动力
伴随发动机的轰鸣,田埂上的拖拉机缓缓启动,旋耕齿轮一圈圈地转动,留下的痕迹在田间呈现出几列笔直的线,靠近田埂边界处,机械敏捷地掉头、调整方向,就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田间作业。这次,拖拉机手没有坐在驾驶舱里,他远远地站在一边,注视着拖拉机的作业全程。
4月13日,在昌平崔村镇,无人驾驶拖拉机正在田间进行作业演示。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这是我国第一台220马力的大型无级变速拖拉机,目前还是个样机,可以实现电控化、智能化、线控化的改造。”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赵辛告诉新京报记者,与汽车不同,大马力拖拉机无级变速技术一直是国内农机领域的难点,“如果不能实现无级变速,那么就代表着拖拉机还需要手动换挡,无法真正解放劳动力,这也曾是我们实现无人驾驶的障碍。”而在当下,随着这项技术的攻破,以及它与北斗导航系统的结合,意味着拖拉机正在驶入无人驾驶的新时代。
在耕地另一边,返青的冬小麦几乎已经及膝,满载植保药剂的无人机腾空而起,一下跃上约三米的空中,随着工作人员的遥控操作,细腻的药剂如水雾均匀洒下,十几二十秒,无人机便能完成一亩小麦的植保作业。
4月13日,在昌平,无人机正在为返青冬小麦进行值班作业。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植保无人机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我国集中连片的耕地和粮食产区里,无人机已是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离不开的帮手。“无人机上不只可以携带药剂,也可以施肥、播种,一机多用,每小时可以完成280亩的大田作业,同时,比起传统植保方式,可以节省百分之三十的农药。”极飞科技政府事务总监刘丹萍介绍,实际上,虽然无人机飞行在北京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但这些年来也在陆续普及,企业也会对购买者进行飞行报备、保养等方面的培训。
列入补贴目录 辅助驾驶农机正被积极推广
新京报记者从昌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获悉,这次的“田间日”不止有来自昌平各个镇街农办、农业服务镇街的工作人员,也包括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的相关专家。昌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机科负责人邢广青介绍,这次除了让田间地头的一线工作人员更具体地了解新型农机的效率和使用过程,也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农用机械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方向。
“其实目前无人驾驶技术还是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我们能看到,可以辅助驾驶的拖拉机,已经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邢广青说。
当天,除了无人机和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现场还展示了两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可在作业过程中辅助驾驶员更省心、更精细地作业。
“驾驶员规划好路径后,拖拉机可以做直线行驶,尤其在三夏三秋田间作业量大的时候,驾驶员就轻松多了。”昌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尚君进一步介绍,即便规划路径与实际作业时有误差,这误差也是在毫厘之间,除了解放劳动力,农机的精细化利用,也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作业效率。
“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的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一些地方的应用也很普遍。”王尚君介绍,这项技术已经走进了《北京市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种类范围》,目前也在积极推广的阶段。而植保无人机的利用也在陆续推进,“无人机的作业效率很高,效果也好,在禁飞区外的大田上,我们也将陆续推广这种新的服务作业方式。”记者了解到,今年昌平约3万亩小麦,也或将通过无人机,完成植保作业。
王尚君表示,农业机械的迭代更替与步步向前不只是在迈向农业现代化,也是在聚焦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未来推广站还将继续深耕智慧农业,也计划建设千亩无人农场,更进一步触及农业现代化。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
标签: